北洋水师,或称作北洋舰队、北洋海军,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,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。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,在1894年-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。他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,也直接促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《马关条约》。
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,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。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,恭亲王提出了“练兵、简器、造船、筹饷、用人、持久”等六条的紧急机宜,原江苏巡抚丁汝昌提出《拟海洋水师》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,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、专顾海防。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,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。
海军衙门关防黄模 1875年5月30日下令由沈葆祯(抗英名将林则徐的女婿)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,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,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,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(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),由二洋分解使用,南洋大臣沈葆祯认为“外海水师以先尽北洋创办为宜,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”,清政府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,北洋水师负责守卫京师,遂采纳沈葆祯的建议,先创设北洋一军,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,“以一化三,变为三洋水师”,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,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。大清海军分为三洋: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、南洋水师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,广东水师负责福建、南海。
1875年,命直隶总督、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。 1875年,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,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。 1879年,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、超勇。 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,1880年,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、镇远。 1881年,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。 1885年,海军衙门成立,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、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、靖远与经远、来远。 1888年12月17日,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《北洋水师章程》。从此,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、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。 1888年以后,舰队经费大幅减少。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,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,部分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。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,无论航速、射速皆落后于日本。
定远、镇远 (定远级铁甲舰)
快船:
装甲巡洋舰:经远、来远
防护巡洋舰:济远、致远、靖远
碰撞巡洋舰:扬威、超勇
蚊炮船:
炮舰:镇边、镇中、镇东、镇西、镇南、镇北
鱼雷艇:
左一、左二、左三、右一、右二、右三、福龙、
定一、定二、镇一、镇二 、 中甲、中乙 、 乾一、乾二
练船:
练习舰:康济、威远、敏捷
辅助舰艇:海镜, 湄云 ,利运,操江, 犀照,飞霆,飞凫 ,超海,铁龙,飞龙,快顺,遇顺,利顺, 捷顺,宝筏, 导海, 导河 ,快马,海马,杆雷,守雷,下雷,巡雷, 水底机船,螺桥船, 50吨运煤船,20吨水船。
北洋水师舰队详表
(一)主力舰队
舰名
舰种 排水量(吨) 马力(匹) 航速(节) 火炮(门) 鱼雷(具) 乘员(人) 管带 制造地 下水(年)
定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4.5 22 3 331 刘步蟾 德国 1882
镇远 铁甲舰 7335 6200 15.4 22 3 331 林泰曾 德国 1882
来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6 14 2 202 邱宝仁 德国 1887
经远 巡洋舰 2900 4400 16 14 4 202 林永升 德国 1887
致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邓世昌 英国 1886
靖远 巡洋舰 2300 7500 18 23 4 202 叶祖珪 英国 1886
济远 巡洋舰 2300 2800 16.5 11 4 204 方伯谦 德国 1883
平远 近海防御铁甲舰 2100 2400 11 11 1 145 李和 福建 1889
超勇 巡洋舰 1350 2400 16 18 3 135 黄建勋 英国 1881
扬威 巡洋舰 1350 2400 16 18 3 135 林履中 英国 1881
镇东 炮舰 430 350 10 3 - 55 英国 1879
镇西 炮舰 430 350 10 3 - 54 英国 1879
镇南 炮舰 430 350 10 3 - 54 蓝建枢 英国 1879
镇北 炮舰 430 350 10 3 - 55 吕文经 英国 1879
镇中 炮舰 440 400 10 3 - 55 林文彬 英国 1881
镇边 炮舰 440 400 10 3 - 54 英国 1881
(二)鱼雷舰队
舰名
舰种 排水量(吨) 马力(匹) 航速(节) 火炮(门) 鱼雷(具) 乘员(人) 管带 制造地 下水(年)
左一 鱼雷艇 90 1000 23.8 2 3 29 王平 英国 1887
左二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李仕元 德国 1887
左三 鱼雷艇 74 600 19 2 2 28 徐永泰 德国 1887
右一 鱼雷艇 74 900 18 2 2 28 德国 1887
右二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刘芳圃 德国 1887
右三 鱼雷艇 74 597 18 2 2 28 曹保赏 德国 1887
福龙 鱼雷艇 120 1597 22.5 2 2 20 蔡廷干 德国 1886
一、二、三、四、 鱼雷艇 28 650 13.2 1 1 16 德国 1881
定一、定二、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2
镇一、镇二、 鱼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国 1881
捍雷 鱼雷艇 7
中队甲
中队乙
(三)后勤舰队
舰名
舰种 排水量(吨) 马力(匹) 航速(节) 火炮(门) 鱼雷(具) 乘员(人) 管带 制造地 下水(年)
湄云 练习舰 578 320 9 8 - 70 吴世忠 福建 1869
康济 练习舰 1310 750 12 11 - 124 萨镇冰 福建 1881
威远 练习舰 1268 750 16 7 - 124 林颖启 福建 1877
泰安 练习舰 1258 580 10 10 - 180 福建 1876
敏捷 练习舰 700 - 60 戴伯康 英国 1888
操江 运输舰 950 425 9 4 - 91 王永发 上海 1865
海镜 运输舰 1358 600 9 3 - 180 福建 1873
利运 运输舰 110 - 57
犀照 运输船 60 9 - 1888
镇海 运输舰 950 480 9 5 - 100 1871
宝筏 布雷舰 - 大沽 1890
飞霆 汽船 440 5 -
守雷、下雷、 小轮船 - 16 大沽 1888
巡雷 小轮船 - 4
快马 小轮船 - 25
飞艇 小轮船 - 18
利水 小轮船 - 20
超海 小轮船 -
遇顺 拖船 - 大沽 1875
东澧 小轮船 -
赶海 小轮船 -
导海 挖泥船 - 164
飞虎 通报舰 -
伏平、勇平、开平、北平、 运煤船